本文以无人机应用为主题,分析这一方向的行业现状、市场现状、用户画像等方面内容,为用户购买相关产品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导。
渠道不健全,品牌难推广
互联网的发展让电商营销成为了趋势。在购物平台上,无人机、航模、相关配件等都有着不少的销量。表面上,智能无人机在电商上的表现差强人意,实际上却存在着这样三种现象:智能无人机线上销售主要是通过综合型电商进行的,垂直线上销售渠道匮乏;大疆无人机的产品销量“一家独大”;在售的多数为消费级,鲜有工业无人机。
因此,其他消费级厂商的品牌推广,工业级厂商的产品销售,都面临着困境。同时,对大疆之外其他品牌消费级无人机和工业无人机有购买意向的客户,也缺少对产品了解、对比和购买的渠道。销售渠道的不健全,最终造成了厂商推广难,用户买不到的现状。
行业壁垒高,技术难度大
尽管工业无人机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,“定点续喷”、“感知规避”等技术愈加成熟,可是让电力、农业等行业的用户经过简单培训就去执行工业巡检、农业喷洒等专业任务,既不安全,也不现实。
工业无人机操作一般较为复杂,可能会涉及航线规划、飞行高度和速度的控制、传感器和其他任务载荷的使用、数据分析和处理等,种种专业作业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,故而想要实现无人机与各行各业的结合,除了要克服高昂的成本壁垒之外,还要跨越不可避免的技术鸿沟。在这种情况下,无人机运营服务的兴起成为了必然。
垂直媒体少,行业传播水准低
无人机正处于蓬勃发展期,其用途已经多达600多种。但我国目前的工业无人机行业的传播水准,却与硬件行业的繁荣形成了反向对比,造成了外行人不敢用、购买用户不会用的现状。
另外,行业传播薄弱。虽然每年各地自行组织的航展和航空爱好者发起的各类竞赛,也只是小规模地面向业界,根本无法做到向大众普及。在工业无人机领域,专业的垂直媒体几乎凤毛麟角,直到近些年才得以发展。总体而言,当前工业无人机行业的传播水准和行业的发展速度,并不平衡。
飞手供应不足,市场需求激增
民用无无人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,让中国乃至全世界对无人机的需求量迅速增加。在此背景下,工业无人机专业“飞手”就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一大刚需。
中国AOPA无人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段志勇也曾表示,这个行业要想大规模应用,一定要提高无人机飞行员的技能和人员数量,如果不注重飞行员的培养将会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。
意外事故频发,保险服务不成熟
由于工业无人机本身,或是驾驶技术不够成熟,工业无人机“炸机”事故时有发生,轻者会造成零部件受损,重者可能会伤及无辜。
虽然随着监管制度的逐渐规范以及技术的不断成熟,无人机事故的发生率可能会明显降低,但这个行业对保险的需求依然紧迫。
声明: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,出于传递信息及学习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、立场,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