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最早美国亚马逊(AMAZON)提出的无人机快递系统(AMAZON PRIME AIR),到美国NASA提出的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(UTM)、欧洲无人机管理系统U-space、中国民航制定的民用无人机管理系统UOMS和日本UTM协会JUTM等,无人机交通已经成为了当前交通运输领域的研究热点。
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与控制级别
现阶段无论是NASA UTM还是欧洲 U-space的基本架构均有两个部分:云端管理端和地面服务端。具体细分包含:国家空管数据管理、国家空管系统、飞行情报管理系统、支持数据服务商、无人机服务商、无人机实际运营方。
根据责任划分,主要分为国家管理与企业私人管理两方面。同时,根据逐步发展的条件,将UTM控制级别分为4级:
1.0多视距内运行:基于无人机通讯接口和管理系统的网络化运行,通过地面基站、卫星通讯实现无人机与管理中心的信息共享。
2.0多超视距运行(非城市地区):在乡村地区实现超视距飞行意图分享,在较远的距离上实现无人机飞行协调,同时实现不同地区地理围栏约束无人机飞行。
3.0多超视距运行(城乡结合部、机场附近):在城乡结合部或机场等较复杂区域,实现常态超视距运行,远距离无人机飞行协调,同时实现空中V2V防撞(机对机防撞),并保障规避静态障碍物。
4.0城市复杂超视距:在城市复杂环境实现超视距运行、精确引导,准确跟踪和定位,实现规避动态障碍,并具有处理大规模突发事件的能力。
2020年,NASA UTM已经经过测试将控制级别提升至2-3之间。现有的无人机管理系统已经完成了大范围导航、探测、规避、起降的测试,其中包括对大城市和复杂空域的测试。同时,完成了UTM控制系统的原型程序开发。
UTM配套建设与统一航空管理系统
无人机管理系统本身需要政府投资建设地面通讯、雷达、管理控制、数据中心等单元,保证整套系统的统一与安全;具体实施主要依托行业自主开发与部署。这一模式实际上同时保证了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活力。
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现阶段主要建设方向包括两方面:
一是建设符合无人机特征的配套基础设施,为保证无人机监控、日常运行、信息共享、通讯、管理、协调、广播、限制等需求,需要建设地面监控设施、通讯设施、保障设施,如地面雷达、无人机起降点等;
二是与现有的航空管理系统进行对接,构建一个统一的航空器管理系统,用于保障无人机与传统航空器(飞机、直升机等)的安全协调,保证在不改变传统航空器驾驶习惯的前提下,使无人机与传统航空器能够安全运行。
在混和航空器管理系统中,主要包含两个方向:特定地点多种航空器飞行协调(如机场、城市中心)和空域划分(如不同高度飞行不同种类飞行器和管制区域划分)。
声明: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,出于传递信息及学习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、立场,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