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地交警无人机执法引争议

2020-09-22 11:11:46 阅读量 2642

摘要:网友认为新技术应用体现执法创新,但也质疑执法覆盖面及安全性;专家称需警惕航拍侵犯个人隐私。

交警无人机被引入城市交通管理,新执法手段受到关注同时,也引发相关讨论。受不同省区市空域限制政策影响,执法覆盖面能否做到公平公正,是否存在“执法盲区”,以及影像清晰度是否会造成对执法结果的影响等,均曾引发广泛讨论。

3月1日,南宁交警支队第七大队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,就相关问题给出解答。

作为执法依据,画面清晰度能否保证?

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七大队一李姓指导员介绍,交警无人机抓拍违停操作,是在飞行时录一段视频作为证据,交警再对视频进行截图,“交通平台审核通过后,才会录用作为证据。”

该指导员还表示,“截至目前来说,我们的证据链比较完善,还没有接到过被罚车主的投诉。”其强调,凡是在禁停路段停车,不管车内有没有人,都无法改变违停事实。

3月1日,第七大队一工作人员称,从交警无人机拍摄的画面,能清晰地看到违法乱停车辆的车牌号。“现在摄像头的清晰度都很高,技术问题可以说并不存在。”

该工作人员表示,交警无人机抓拍并非“一拍了事”,无人机传回的数据,后台还将进行人工辨别,最大限度减少误判率。

无人机执法时有无禁飞区和高度限制?

随着科技发展和民用微轻型无人机的普及,让这一工具走进不少家庭。何时可以飞行,如何飞行,高度和适飞区域如何限定,引发一系列讨论。

无人机交通巡逻在执法时是否会受到限制?上述李姓指导员告诉记者,确实存在一些禁飞地区,如南宁市火车东站、飞机场和部分党政机关,“无人机到了禁飞区域,就得飞回来”,因此,无人机交通巡逻覆盖范围无法做到面面俱到,而这些客流量较多的区域只能靠交警执法。

“使用无人机抓拍取证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,通过科技化手段,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”,李姓指导员说,他们仍在挖掘无人机的其他功能,“想将无人机功能扩大化,如事故现场的处理,以及今后与我们的分中心,实施远程监控等。”

“利用无人机执法需警惕侵犯隐私”

据了解,2013年11月,中国民用航空局下发了《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管理暂行规定》,被业界普遍认为迈出了无人机规范管理的第一步。从2014年8月起,我国已经开始对无人机驾驶人和无人机培训机构颁发相应的执照。

“部分地方有无人机飞行管理规定,对无人机交通巡逻的飞行区域、飞行高度均有限制。”朱巍指出,机场附近、重要的办公区以及高校等地,无人机不能去,“不能为了拍罚单把所有老百姓都监控了”。

朱巍认为,使用交警无人机抓拍违法行为,同时存在风险。“有些无人机能飞到三四百米,涉及航空问题,一旦发生碰撞,非常危险。万一坠毁了,往地上掉可能会砸到人。”朱巍还指出,无人机受干扰很大,出现故障后,隐私安全与技术安全可能无法保证,因此,他表示,无人机的飞行要符合当地管控制度。

此外,有业界人士指出,相对于目前无人机市场的火热,无人机监管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,政府应尽快明确相关的执法机构和监管部门,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市民的安全和隐私。


声明: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,出于传递信息及学习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、立场,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

自动飞行赋能行业生产力

点击体验,更智能、更便捷的无人机自动飞行系统

微信咨询

工作日: 9:00 - 17:30

预约在线演示

由于预约人数较多,请添加客服微信后,发送您的预约需求,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络。

  • 添加客服,预约演示